
事件的源头可追溯至2024年3月,同德化工全资子公司同德科创与远东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下称“远东国际融资租赁”)签署《售后回租赁合同》,同德化工为该合同提供担保并签署《保证合同》。
后续,浙江浙银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浙银租赁”)通过与远东国际融资租赁签署《租赁资产转让协议》,受让了该租赁合同项下的全部租赁资产,成为新的出租人,同德科创及同德化工均同意此次资产转让,并承诺继续履行相应义务。
2025年3月,因流动资金紧张,同德化工及相关子公司未能按时向浙银租赁履行债务,双方经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法院主持达成诉前调解,同德爆破还被追加为连带责任人提供担保。
然而,调解协议签署后,相关方仍未履行约定义务,浙银租赁遂依据生效民事调解书,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于2025年11月3日立案。根据两份《执行裁定书》内容,浙银租赁作为申请执行人,分别主张两项债权。
其中一份裁定书要求被执行人需履行对应义务,否则法院将冻结、划拨同德科创银行存款约2232.3万元及相应利息等,或冻结、划拨同德化工、同德爆破银行存款约2228.5万元及相应利息等;另一份裁定书则对应约2230.8万元(同德科创)及2227万元(同德化工、同德爆破)的款项及相关利息的执行主张。
目前,法院已向同德化工及相关子公司发出传票,传唤其于2025年11月18日上午9:30申报财产并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作为经中国银保监会批准的全国性非银行金融机构,浙银租赁成立于2017年1月,由浙商银行(601916)联合浙江省金控、舟山海投发起设立,注册资本40亿元。股权结构上,浙商银行持股51%,浙江省创新投资集团持股29%,舟山海洋综合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持股20%。2024年,浙银租赁实现营业收入23.6亿元,同比增长8.3%;净利润10.3亿元,同比增长13.7%;总资产783.3亿元,同比增长14.6%,经营保持稳健态势。
除了浙银租赁的纠纷外,同德化工与远东国际融资租赁的其他系列案件也在持续推进。2025年7月24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对两起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集中开庭。其中,案号为(2025)沪0115民初57700号的案件,原告为远东租赁,被告为同德化工,庭审于当日15:30在张江第十七法庭(B3楼)开展。该案于8月22日进入首次执行阶段,被执行人同德化工需履行约1013.5万元执行标的。
同一日14:50,在同一法庭开庭的(2025)沪0115民初57661号案件,原告为远东租赁,被告为同德科创材料有限公司及同德化工。该案件于10月16日进入首次执行程序,被执行人同德科创需履行约911.8万元执行标的。
此外,远东租赁与同德化工之间的保证合同纠纷案件已明确开庭安排,定于2025年12月8日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同德化工的融资租赁债务纠纷涉及面持续扩大,近期又卷入与多家租赁公司的诉讼案件。
长江联合金融租赁有限公司诉同德科创、同德化工、山西同德爆破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融资租赁合同纠纷一案,于2025年11月10日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进入民事一审阶段。
平安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与同德科创、同德化工的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于2025年7月3日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启动民事一审程序;该案件后续于11月10日进入首次执行阶段,执行标的约1154.3万元。
海通恒信国际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诉同德科创、同德化工、山西同德爆破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融资租赁合同纠纷一案,于2025年10月17日在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进入民事一审阶段。

在融资租赁纠纷之外,近期同德化工与兴业银行太原分行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诉讼虽以撤诉告终,但也折射出公司资金链的紧张状况。
2025年10月13日,兴业银行太原分行因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将同德化工及其两家全资子公司同德科创、同德爆破,以及实际控制人张云升诉至太原市万柏林区人民法院,案件原定于10月31日开庭。该行核心诉求围绕2000万元借款本息展开,包括本金2000万元、截至2025年9月11日的利息20.5万元,以及后续罚息、复利等,涉案金额暂计2022.5万元。
该笔借款源于2024年12月6日兴业银行太原分行与同德化工签订的《流动资金借款合同》,借款期限12个月。同德爆破、同德科创及张云升通过《最高额保证合同》提供连带保证责任。兴业银行起诉的直接原因是察觉同德化工资信状况恶化、清偿能力减弱,且存在其他重大诉讼,危及信贷利益,故宣布贷款提前到期。
为防控风险,兴业银行申请财产保全,法院裁定冻结同德爆破对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河曲旧县露天煤业有限公司享有的2020.5万元债权,冻结期限三年。彼时,同德化工及子公司部分银行账户、同德化工持有的同德爆破100%股权已处于冻结状态。不过,10月20日兴业银行提出撤诉申请,10月23日获法院裁定准许,同德化工表示此次诉讼对公司利润无较大影响。
回溯危机根源,2021年同德化工启动的跨界转型“豪赌”成为导火索。在实控人张云升主导下,公司投入32亿元布局全生物降解塑料(PBAT)产业链项目,投资额相当于其2023年净利润的7倍多。该项目原计划2022年底投产,却因设备涨价、工期延误等问题一拖再拖,至今建设进度虽达95.5%仍未产生效益。
为支撑项目资金,公司被迫缩减盈利主业,2023年至2024年民爆业务营收同比下滑43.5%。同时,因项目借款利息费用化,2024年公司出现上市以来首次亏损7199万元,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994万元,同比下降125.3%,其中第三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自去年同期亏损645万元变为亏损2103万元,亏损额进一步扩大。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