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誉为“药中茅台”的片仔癀锭剂,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市场降温。
数年前,这粒承载着“国家级绝密配方”光环的药丸,在市场狂热追捧下身价飙升至1600元/粒,堪比黄金。然而短短几年间,在一些电商平台的实际售价已低至590元一粒,较官方指导价(760元)跌幅超22%。
片仔癀锭剂是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出品的中成药,据公开资料,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热毒血瘀所致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痈疽疔疮、无名肿毒、跌打损伤及各种炎症。
市场遇冷,在公司报表上也有所呈现。片仔癀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实现营收20.64亿元,同比下降26.28%,实现净利润6.87亿元,同比下降28.82%,这是该公司自2006年以来首次出现营收、净利润“双降”的最差季报。今年前三季度,片仔癀营收为74.42亿元,同比下滑11.9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29亿元,同比下滑20.74%。
在资本市场,片仔癀股价也表现不佳。11月11日A股收盘,片仔癀股票报179.87元/股,总市值1085亿,较2021年7月的历史最高值蒸发约1800亿元,当时股价为491.88元/股。
这场持续二十年的价格狂欢与骤然落幕的神话,背后藏着多重市场逻辑的博弈,更折射出资本市场与消费市场的深层变迁,为所有投资者敲响了警钟。
二十年疯涨:稀缺叙事与资本炒作的双重狂欢
公开资料显示,2004年至2020年间,片仔癀锭剂零售价历经19次提价,从325元涨至590元。2021年无疑是片仔癀的高光时刻,多地一粒难求,线上官方旗舰店长期缺货,黄牛市场更是将锭剂价格炒至1600元/颗的天价。

2023年5月,公司再次逆势提价29%,至760元/粒,创下近二十年最大涨幅,累计提价幅度超四倍。
这场跨越20年的涨价狂潮,并非单纯的市场供需驱动,而是稀缺性背书、品牌营销与资本炒作共同编织的“财富神话”。
稀缺性是片仔癀价格上涨的核心基石。其配方中含有的天然麝香,作为国家管控的名贵药材,自2005年实施配额制度后,采购价从10万元/公斤飙升至2023年的80万元/公斤,20年涨幅达7倍。而片仔癀独占全国50%的天然麝香配额,形成了难以复制的资源壁垒。与此同时,另一核心原料天然牛黄的价格近五年年均涨幅达18%,2022年以来更是暴涨3倍,原材料成本的持续攀升为提价提供了天然借口。这种“原料稀缺—成本上涨—官方提价”的闭环,构建了片仔癀“只涨不跌”的初始信任。
麝香
品牌战略的升级则让片仔癀从药品蜕变为“奢侈品”。2012年起,片仔癀启动品牌定位升级,通过开设高端体验馆、冠名《国家宝藏》等文化IP,强化“宫廷秘方”“健康奢侈品”的形象,成功切入高端礼品市场。约在2021年前后,“喝茅台前吃片仔癀护肝”的说法在商务圈中广泛流传,“茅台+片仔癀”迅速成为高端宴请场合中颇具象征意义的“标配”组合。这种概念的巧妙捆绑,成功地将片仔癀从一款药品,推向了兼具保健寓意和高端社交货币属性的礼品神坛,需求基础得以爆炸性扩大。
资本与黄牛的推波助澜,最终将价格推向非理性巅峰。2017年渠道改革后,片仔癀压缩经销商层级,强化终端控价能力,终端价与出厂价的差距从2.5倍缩至1.8倍,渠道利润空间的优化吸引了大量投机者入局。疫情期间,“保健防疫”的需求爆发,叠加“买涨不买跌”的从众心理,黄牛囤货惜售成常态,终端价在炒作下一路飙升至1600元/粒。此时的片仔癀早已脱离药品本质,异化为“硬通货”,转售价值远超使用价值,成为资本炒作的金融工具。
更值得玩味的是,公司对渠道炒作的默许态度,进一步放大了神话效应。定期限量发售的生肖纪念版锭剂溢价率超30%,官方提价后股价平均12个月上涨58%的强正反馈,让“买片仔癀=财富增值”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稀缺叙事、品牌溢价与资本红利的三重刺激下,市场形成了“提价-追捧-再提价”的增长飞轮,将这粒药丸的价格推向了不可思议的高度。
神话破灭:泡沫破裂的四大核心推手
狂热褪去,支撑片仔癀高价的逻辑开始逐一崩塌。从1600元到590元的断崖式下跌,并非偶然,而是市场规律对虚高价值的强制纠偏,背后暗藏四大核心推手。
终端提价触及消费天花板,需求端率先“用脚投票”。2023年5月,片仔癀将锭剂官方零售价从590元上调至760元,这一“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引发了市场强烈抵制。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片仔癀并非刚需救命药,过高的价格让药用需求望而却步;而对于礼品市场,经济下行压力下,曾经炙手可热的“人情硬通货”失去了消费土壤。电商平台上,片仔癀售价一度跌至补贴后不足600元,线下药店更是通过折扣、捆绑销售变相降价,价格倒挂现象愈演愈烈。
原材料成本与政策变化,瓦解了稀缺性溢价的根基。一方面,天然牛黄、麝香等原料价格持续暴涨,2023年天然牛黄占原材料成本比已升至35%,高位运行的成本大幅挤压了利润空间,2025年上半年片仔癀毛利率下降4.3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进口牛黄试点放开、人工麝香技术不断突破,逐渐打破了原料垄断的格局,曾经的“稀缺性”不再独一无二。消费者开始清醒认识到,原料成本的涨幅远不足以支撑终端价格的疯狂飙升,所谓“稀缺”更多是被刻意放大的营销叙事。
进口牛黄试点放开、人工麝香技术不断突破,逐渐打破了原料垄断的格局。
渠道库存积压引发“踩踏式抛售”,价格体系彻底失控。过去多年,经销商与投机者基于涨价预期疯狂囤货,导致渠道库存高企。当市场需求萎缩、价格上涨预期逆转时,为避免亏损,经销商纷纷降价清货,形成了“降价—抛售—再降价”的恶性循环。二手回收市场上,片仔癀回收价跌至500元左右,临期产品更是低至350—400元,渠道价格倒挂幅度超21%,官方定价体系形同虚设。曾经被视为“财富密码”的囤货行为,如今变成了“烫手山芋”,进一步加速了价格崩盘。
单一产品依赖与多元化受挫,暴露了企业抗风险短板。长期以来,片仔癀的营收与利润高度依赖核心锭剂产品,医药工业板块贡献了主要盈利,而化妆品、日化品等“两翼”业务发展缓慢,未能形成有效支撑。与此同时,公司研发投入不足,研发费用率长期低于3%,缺乏新的业绩增长点,无法支撑高估值,当核心产品的神话破灭,企业便陷入了增长困境。
现象折射:市场狂欢背后的三重逻辑迷失
片仔癀的价格大起大落,并非孤立的市场事件,而是折射出当前消费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三重逻辑迷失,值得深思。
其一,药品的“金融化”与“礼品化”背离了本质属性。药品的核心价值是治病救人,但片仔癀在资本炒作下,逐渐脱离药用本质,其价格不再由疗效与成本决定,而是由炒作情绪与涨价预期主导。这种“价值错位”催生了巨大的价格泡沫,当泡沫破裂,价格必然向其真实药用价值回归。
其二,“提价成瘾”的商业模式难以持续。片仔癀二十年的增长轨迹,本质上是一部“提价史”,通过不断提价转嫁成本压力、放大品牌溢价,却忽视了产品创新与市场需求的真实反馈。这种单一的增长模式,在市场环境向好时能实现量价齐升,但一旦遇到消费疲软、政策调控或竞争加剧,便会失去支撑。片仔癀的价格倒挂,正是对这种“提价依赖症”的深刻教训。
其三,资本市场对“稀缺叙事”的过度迷信。片仔癀的市值曾一度飙升,峰值时与贵州茅台相提并论,但这种高估值并非建立在扎实的业绩增长与核心竞争力之上,而是源于“绝密配方”“原料稀缺”等叙事构建的“信仰溢价”。投资者盲目追捧“药中茅台”的标签,忽视了其研发短板、产品单一、渠道风险等潜在问题,折射出资本市场对“稀缺性”的非理性崇拜,也暴露了部分投资者缺乏独立判断、盲目跟风的投资误区。
投资警示:穿透泡沫,回归价值本质
片仔癀的神话崩塌,为所有投资者提供了一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其背后的投资逻辑与警示意义,值得每一位市场参与者铭记。
首先,警惕“叙事驱动”的估值泡沫,区分真实价值与炒作溢价。稀缺性、秘方、品牌等叙事只能短期支撑价格,长期来看,企业的价值终究要由业绩增长、核心竞争力、现金流等基本面决定。
其次,远离“单一产品依赖”的高风险标的,重视企业抗风险能力。片仔癀的业绩大幅波动,核心原因在于对单一锭剂产品的过度依赖,多元化战略未能形成有效支撑。对于过度依赖单一产品、研发短板明显的企业,即便短期享受估值红利,也需警惕行业变化或市场需求波动带来的潜在风险。
再者,警惕渠道库存与价格倒挂的危险信号。在投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企业的财务报表,更要跟踪终端市场的价格动态、渠道库存情况、消费者反馈等真实市场数据,通过多维度信息验证企业业绩的真实性与可持续性,避免被表面的营收增长迷惑。
最后,摒弃“追涨杀跌”的投机心理,坚持价值投资理念。价值投资的核心是寻找价格低于内在价值的标的,而非追逐市场热点与涨价预期,在市场狂热时保持冷静,在市场恐慌时理性分析,才能穿越周期,实现稳健投资。
片仔癀的神话落幕,不仅是一粒药丸的价格回归,更是市场逻辑的理性重塑。这场资本盛宴的兴衰警示我们:任何脱离本质的炒作终将难以持久,任何忽视规律的狂欢终将付出代价。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