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靠“游戏害人论”引流以后,这些机构高价“收割”家长

  来源:新黄河  记者:郑旭  “游戏害了多少孩子你知道吗?”“国外发明游戏让中国孩子去玩,消磨中国孩子的意志”“暑假是习惯改变的黄金时期,再不救孩子就晚了”……近日,随着暑假的到来,不少短视频平台开始频繁推送这类视频:这些博主自称“老师”,用最激烈的言辞、痛心疾首地抨击游戏是“精神鸦片”,声称玩游戏“毁了中国一代孩子”,号召家长一起来抵制游戏。

  来源:新黄河

  记者:郑旭

  “游戏害了多少孩子你知道吗?”“国外发明游戏让中国孩子去玩,消磨中国孩子的意志”“暑假是习惯改变的黄金时期,再不救孩子就晚了”……近日,随着暑假的到来,不少短视频平台开始频繁推送这类视频:这些博主自称“老师”,用最激烈的言辞、痛心疾首地抨击游戏是“精神鸦片”,声称玩游戏“毁了中国一代孩子”,号召家长一起来抵制游戏。

  之后,博主会推荐家长来听免费的视频课程。家长进入免费课程后,“老师”开始频繁给家长制造焦虑情绪,从而推荐起收费的家庭教育辅导课或者戒网瘾训练营等,费用从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他们提出的口号往往令家长们心甘情愿掏钱包:“给我X个月,还您一个好孩子!”

  据相关媒体报道,截至2025年,全国包含网戒学校、短期训练营、网红讲师等在内的网戒全产业规模估算已超700亿元。通过短视频传播,将“游戏”和“网瘾”“叛逆”“无可救药”等词汇绑定到一起,精准捕获家长,再将孩子送入网戒机构,成为当前“反游戏”产业生态中关键一环。在短视频平台上“骂游戏”,俨然已成为一门“好生意”。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家长们频繁的消费投诉:课程没用、收费高昂、教资存疑、退款困难……

  近日,新黄河记者通过调查“反游戏”产业,揭开“骂游戏”生意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

  表面骂游戏,实则为卖课

  短视频平台上,这些“骂游戏”的博主们,认为孩子沉迷于游戏的根源并不在于孩子,而在于家长,于是一只针对“家庭教育”的手,悄无声息地伸向了家长群体。

靠“游戏害人论”引流以后,这些机构高价“收割”家长

  “旭哥家庭教育”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账号。自称“创新型家庭教育导师”的王旭,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了60多条视频,每条视频第一句话均为“游戏害了多少孩子你知道吗?游戏用不好啊就成了精神鸦片”。王旭在多条视频中宣称,如果家长“再不救孩子,孩子就废了”“已经病入膏肓了”。新黄河记者以家长身份私信“旭哥家庭教育”,希望能解决孩子爱玩游戏的问题。当天下午,就有一位自称是“一而优研究院家庭教育导师”的赵老师联系记者,说当晚有一场关于亲子教育的直播课,可以参加。

靠“游戏害人论”引流以后,这些机构高价“收割”家长“一而优家庭教育”的杨老师在给家长上课

  当晚,记者进入直播课堂发现,在这场由心理专家“杨老师”出镜的直播课中,将青少年成长正常现象和精神心理疾病相挂钩。“杨老师”表示,孩子一旦有负面情绪和不满,就容易对内压抑,从而导致抑郁,而负面情绪和不满对外爆发就表现为狂躁。“杨老师”还拿出一篇有关青少年死于自杀的文章,声泪俱下地介绍了一位“大儿子是割腕自杀走的”妈妈。“杨老师”称,心理医生只能开一些药物治疗,心病还需要心药医,这时候就应该让家庭教育指导师介入。

靠“游戏害人论”引流以后,这些机构高价“收割”家长课程最后,杨老师开始推销“暑期特训营”

  在调动起家长焦虑情绪后,“杨老师”随即趁热打铁,在直播课最后近一个小时里,推出了针对孩子叛逆、沉迷游戏的最终“解决方案”——售价13980元的“暑假逆袭特训营”,并称只要在直播间报名仅需3980元,不断催促着家长尽快报名,直播间随后出现了“家长抢购潮”。“我希望为人父母,你不后悔就行。”“杨老师”这样说道。

  老师头衔五花八门,教学资质存疑

  “杨老师”口中价值万元的“暑期逆袭特训营”背后,又是一家怎样的培训机构,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新黄河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在“杨老师”的直播间内,评论区上方一栏有关于一而优“资质荣誉”的展示,其提供的营业执照显示,该机构为长沙一而优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通过天眼查查询,该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24年7月的新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信息咨询服务(不含许可类信息咨询服务)等。

  记者在经营范围一栏中,并未看到有关教育咨询或培训相关的内容。此外,“一而优教育”也在“专家团队”一栏中展示了他们所拥有的师资团队,宣传老师们有“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学习治疗师”“沙盘游戏指导师”等资质。

  然而,据此前媒体报道,2022年,“家庭教育指导师”才正式进入到国家认定的职业目录名单,此后,相关培训遍地开花,不少培训机构“买一赠多”,除获得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书外,还附赠注意力训练师、行为矫正师及职业规划师等证书,也有不少商家兜售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课程,打出“考试押题、证书包发”的噱头。从不少培训机构颁发的证书样本来看,并非职业(执业)资格类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大多为不知名的机构颁布。“学习治疗师”“沙盘游戏指导师”等职业头衔,则在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并未收录其中。

靠“游戏害人论”引流以后,这些机构高价“收割”家长直播课里的“资质”和荣誉

  记者向上述机构助教老师提出疑问,要求其出示公司相关的开课许可证。助教老师表示,办学资质是属于培训机构需要办理的,而他们是属于信息服务咨询,如情感方面、心理方面、孩子沟通方面。“我们这个做线上的是属于一个心理咨询范畴的,当时在拟定工商营业执照的时候只有‘信息咨询服务’这方面可以选择。”

  记者采访某地市场监管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他告诉新黄河记者,由于这类公司不涉及教育培训,属于一种成年人的咨询课程,在营业执照正常的情况下,市场监管部门在介入时只能以协调为主,除非该机构事前有些承诺事项完不成,则可能会构成虚假宣传。“这个算比较灰色的地带,类似的课程在网上非常多,动辄花费数千元甚至上万元,不建议家长购买。”该工作人员表示,这种课程培训结果往往没法量化,机构也没办法对结果负责,即便是机构承诺没有效果会退款,但往往最终解释权在机构手中。

靠“游戏害人论”引流以后,这些机构高价“收割”家长短视频平台上存在不少类似的“骂游戏”账号

  新黄河记者注意到,这类在暑期爆火的机构,赚钱套路如出一辙,首先靠骂游戏引发情绪化流量,招揽因亲子关系紧张“病急乱投医”的家长,再用高价家庭教育课程掏空家长钱包。这些“老师”们中,还有不乏王琨、李阳这类百万级网红。曾经的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近年来也开始在互联网上疯狂骂游戏,在直播中评价《黑神话:悟空》的火爆“反映了民族的悲哀”。坐拥400多万粉丝的大V王琨,则给家长推销起“39.8万元的精英圈课程服务”,其创办的慧宇教育却深陷不少投诉。

  深陷消费投诉,连29岁“孩子”的钱都赚

  新黄河记者了解到,这些号称“能解决孩子沉迷游戏”的课程,近年来却频频陷入消费纠纷中。在黑猫投诉平台上,输入“家庭教育”关键词,相关投诉有1800多条,其中不少都跟解决孩子网瘾有关。不少家长反映,花费高价购买了相关课程后,不但解决不了孩子沉迷游戏的问题,亲子关系反而变得愈发紧张。

  福建南平的黄女士孩子今年16周岁,平日喜欢玩游戏,还带有一点厌学的情绪。黄女士从短视频平台刷到了“和润家庭教育”的视频。“客服当时承诺一定能解决孩子沉迷游戏的问题,还有改善亲子关系的定制解决方案。”黄女士于是交了1万元的“学费”。然而,黄女士上课后发现,该机构提供的“拉近关系”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也没有再提供任何可行的解决方案。此外,“和润家庭教育”的老师也给黄女士准备了各种的线上课程,“后来我觉得听着像是传销课一样,没有什么效果。”

靠“游戏害人论”引流以后,这些机构高价“收割”家长黄女士在群里协商,但至今都未有人回复

  “每次都是要我主动联系问孩子什么情况,他们才和我说两句,要么就是说公司正在放假。”在发现没有进展后,黄女士和机构老师协商退费,却一直被推诿扯皮。“从去年5月协商的退费,到现在也没有个回复。”新黄河记者注意到,黄女士所说的“和润家庭教育”背后的公司,目前已被当地市场监管局列入企业异常经营名录。

  记者调查发现,多数机构治疗网瘾瞄准的是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然而也有的机构为了销售课程,甚至不惜将目标锁定在爱玩游戏的成年人身上,安徽的盛女士就遭遇了这样的消费纠纷。

  盛女士的儿子今年29岁,平时在家喜欢打游戏,有时候会打到很晚才回家。盛女士一次偶然机会在直播间中刷到了“心思考教育研究院”的直播。“他们在直播中说可以改善孩子喜欢打游戏的坏习惯,不论什么年龄段都行,我就直接花4980元买了他们的课程。”购买课程以后,“心思考教育研究院”的陈老师添加了盛女士的微信,称可以修复亲子关系,解决孩子叛逆和沉迷手机的问题。盛女士当时也提出疑问,自己儿子都已经这么大了,还能改变吗?“他们老师在和我打语音电话时信誓旦旦地保证,说没问题。”盛女士说。

靠“游戏害人论”引流以后,这些机构高价“收割”家长机构老师给盛女士提供的是一份针对0到18岁孩子的课程

  新黄河记者查看盛女士跟对方签订的合同发现,合同的附件处写明了该机构提供的课程系0到18岁孩子身心发展规律认知和问题剖析及应对方法。盛女士上完所有课程才发现,这对自己家孩子没有一点用处。当她想要联系机构老师退款时,却遭到机构老师百般推诿,至今没有成功。

  “以为能拯救孩子,最后反倒害了他”

  制造焦虑引流收费课程、机构经营范围存疑、培训效果不佳、退费遭遇难题……成为当下不少“骂游戏”账号背后暴露出的诸多乱象。这些账号不仅依靠“骂游戏”获取平台流量分成,同时还承接教育机构、戒网瘾学校及训练营的广告投放。在反游戏的大军中,大量的“戒游戏训练营”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来,招揽家长们将孩子送来受训。有戒网瘾学校负责人坦言,他们中的一半客户,就是通过短视频引流而来。据相关媒体报道,中等规模的戒网瘾学校一年招收学员60人,学费半年3万元,8个月5万元,总收入450万元,纯利润超过50%,有的甚至接近100%。

  然而,不少号称能给孩子带来“行为矫正、摆脱游戏、心理辅导”的戒网瘾机构,近年来却因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心理胁迫、过度体罚、侮辱等行为,侵害受训未成年人的情况屡屡被媒体曝光。2024年6月,广西南宁的一个特训中心,一名教官提着孩子的衣服,反复将孩子头部按进水里再拎起的视频在网络流传。负责将孩子的头摁入水中的教官说,那是在帮孩子做“心理突破”。2024年8月,河南省中牟县一名家长因为14岁女儿小玲(化名)厌学,将孩子送进中牟县狼城岗镇柯贞素质教育学校后,被教官体罚致昏迷后去世。该案件发生后,拓展营的不少家长纷纷站出来维权,其中就包括来自驻马店的小瑞(化名)爸爸王先生。

  王先生告诉新黄河记者,他也是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关于柯贞拓展训练营的广告,称可以帮助孩子解决沉迷游戏、厌学、叛逆的心理。“我的孩子也有点沉迷游戏,但主要是厌学,他们说能一对一教育解决青少年的各种不良嗜好和问题。”王先生于是给小瑞报了名,训练营收费价格不菲,2到6个月的训练价格接近4万元。

  2023年12月,王先生把孩子送进了柯贞拓展训练营,训练营的老师并不允许家长参观,同时不允许孩子通过手机等通信工具和家长联系,只能写信。王先生内心有些发毛:“有一种把孩子送进看守所的感觉。”后来王先生才知道,孩子从训练营里寄出的信件都是经过老师“审核”过的,真实情况在外的家长往往一无所知。

  一直到次年3月,小瑞才短暂回到了家中。王先生回忆称,孩子回家后还是和以往一样,对上学十分抵触,问及学校的情况,孩子却闭口不谈。一直到小玲事件发生后,他才彻底了解到拓展训练营的可怕,原以为把孩子送进“戒网瘾”学校能拯救孩子,没想到最终反而害了孩子。小瑞目前从训练营回家已经过去了一年多,但依旧没有去上学。“他比以前更加抑郁了,抵触和外界接触,天天依旧躲在家里上网,不出门。”更令王先生没想到的是,小瑞还学会了抽烟,这是他进训练营前从未染上的习惯,王先生对此却束手无策。回想起小瑞去年3月第一次回家时说过的一句话,他不禁心情沉重,那句话便是:“爸爸,我恨你。”

  另一位曾经进入过训练营的学生,在多年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所学校给我带来的负面的影响、对人生的毁灭,要远比玩游戏多。”当回忆起那时的家庭氛围,父母在闹离婚,家里充斥着争吵和暴力时,他说:“真正让我着迷或者上瘾的,不是游戏本身,而是可以让我暂时忘记痛苦的环境。”

  2024年,在成都举办的“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营造健康网络环境”研讨会上,多位来自教育、研究等领域的专家指出,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下,单纯禁止未成年人接触网络游戏并不可取,构建未成年人的健康网络环境更加重要。重庆邮电大学校长高新波认为,不应把游戏视为洪水猛兽,也没必要“谈游戏色变”,要正确认识游戏存在的价值,网络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释放压力的作用,关键是科学、适度地引导和监管。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金凤则指出,沉迷游戏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心理问题,应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放在重要位置,将孩子对网络游戏的兴趣转化为志趣,采取正向引导的方式,在他们的个人兴趣中融入正确的价值取向。

责任编辑:刘德宾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qkbt.cn/19396.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