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打造中国交通“第五极”
近日,武汉、合肥、南昌、长沙、太原、郑州联合发起《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交通运输协同发展合作倡议》(以下简称《倡议》),提出携手构建中部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共同打造中国交通“第五极”。
这是“中国交通‘第五极’”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地方政府相关文件中。据了解,《倡议》中六市达成“中部枢纽、六市联动,交通先行、协同发展”合作共识。
数据显示,中部六省以全国10.7%的国土面积,承载了约全国1/4的人口,贡献着全国近22%的GDP。交通领域的数据尤为突出:高铁运营里程占全国的34.5%,公路网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民航机场密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高等级内河航道里程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在国家综合交通规划中,中部地区六个省会城市都是重要交通枢纽,“要么是国际性的,要么是全国性的”,这为打造中国交通“第五极”奠定了基础。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表示,携手构建中部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有助于中部地区更好地发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强化中部地区作为全国重要交通枢纽的地位,推动区域间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发展。

“机遇难得”
当前,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同构成了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的“四极”。
有分析认为,在国家层面虽然没有明确划定“第五极”,但中部地区具备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天然通道优势,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打造中国交通“第五极”条件得天独厚。
在国家综合交通规划中,中部地区六个省会都有明确的定位:武汉、郑州被确定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而合肥、南昌、长沙、太原则被认定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省会城市以外,还有不少城市也被定位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包括洛阳、襄阳、宜昌、衡阳、岳阳、九江等。在受访专家看来,这为中部六省省会共同打造中国交通“第五极”奠定了基础。
在秦尊文看来,六个省会城市联手打造中国交通“第五极”,是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客观需要。他说,中央明确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部六省在国内大循环中居于中枢地位,六个省会又是六个省份的核心,所以打造中国交通“第五极”的区位条件非常好。

“区位和交通的深度融合,将使中部地区在全国发展格局中成为内需市场的关键节点,符合国家扩大内需、提振消费、培育新的增长极,以及建设战略腹地需要,机遇难得。”秦尊文分析。
宋向清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中部地区六省会城市在交通等领域已有一些合作基础和经验,如在铁路、公路、航空等方面的互联互通项目,以及在交通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合作探索,这些也为共同打造交通“第五极”奠定了一定的合作基础。
秦尊文还提到,尽管打造“中国交通‘第五极’”是一个新概念,但中部地区凭借其独特优势,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机会成为继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之后的交通“第五极”。
他说,中部地区是其他“四极”相互联通的必经之地,无论是从南到北——从粤港澳大湾区到京津冀,还是从东到西——从长三角到成渝,都要经过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的枢纽地位决定了打造交通“第五极”是客观需要。
宋向清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区域间的交通联系日益紧密,对于高效、便捷、综合的交通运输体系的需求也愈发迫切。共同打造交通“第五极”,能有效应对中部地区客货运输需求的持续增长,进而增强该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另外,六省会城市携手合作,可以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效率和效益。
如何破局?
在秦尊文看来,中部地区身处内陆中心,在连接国内交通上具有非常便利的条件,但短板同样也比较突出,比如国际联通性不足。“沿海地区直接就可以出海,非常方便;西部地区面向中亚、欧洲、南亚地方都可以直接联通,中部地区国际交往不是特别方便。”他说。
宋向清提到,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相比,中部地区的国际航线、班轮航线等相对较少,国际运输通道不够畅通,与国际主要经济区域的直接联系不够紧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部地区交通的国际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此外,在秦尊文看来,中部六个省会交通枢纽作用还没发挥到最优。他说,中部六省省会在交通领域各有特点,但六省省会之间合作还不是特别密切。“因为省会之间并不相连,还有赖于这六个省要进一步密切合作。”他说。
秦尊文认为,打造中国交通“第五极”破局的关键在于加强省际合作。“六个省会要围绕中部崛起总体目标,加强交通上的互联互通,提高运行效率。”他说,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初步有些合作,另外长江下游从安徽到湖北也有一些合作,今后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大。
据了解,经各方协商,六市将携手构建高效畅通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沿江、京九、呼南等高速铁路建设,布局中部地区“三纵四横”高铁网,推进长江航道整治,协同推动三峡水运新通道等项目规划建设。六市还将推进旅客联程运输和货物多式联运,联合开展综合运输服务“一票制、一单制、一箱制”试点,推进长江航运信息资源整合,拓展低空经济场景应用,推动跨区域交通和旅游融合发展。
在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看来,武汉和郑州应对标各自定位,共建贯通中国南北的物流走廊,在江海联运、提升高铁中转效率等方面进一步强化枢纽地位。“合肥、太原、长沙、南昌等地可基于各自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交通优势,打造特色通道,形成差异化分工,避免同质化竞争。”
宋向清说,关键在于加强协同合作机制建设,建立高效的省际协调机制和城市间合作平台,加强在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等方面的统筹协调,打破行政壁垒,实现政策协同、规划对接、项目同步,形成强大的协同合力。
期待经济“第五极”
值得一提的是,《倡议》提出,将秉持“统筹谋划、深度对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工作原则,全力肩负起“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历史重任。
打造中国交通“第五极”背后,是外界对于中国经济“第五极”的期待。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四极”。在受访专家看来,如何以交通为支点,将交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中部地区崛起为经济“第五极”才是关键。
在业内人士看来,尽管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明显,在区域发展格局中举足轻重,但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突出。首先,中部六省之间、各省内部发展均面临不平衡挑战。其次,中部六省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产业雷同、过度竞争、供应链配套能力不强等问题。再者,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在吸引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以及重大创新平台布局上还有一定差距。
在宋向清看来,通过建设交通基础设施,能够改善偏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交通条件,提升其与中心城市的交通便利性,促进产业向这些地区转移,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内部的发展差距。
他还提到,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的建设,有助于提升中部六省会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投资、人才和创新资源,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中部地区在全国城市体系中的竞争力,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
“把交通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这是建设交通‘第五极’的重要意义。”秦尊文说,中部六省可以把交通优势转化为经济与发展优势,使交通“第五极”跃升为经济“第五极”。
“首先就是要加强交通联系,交通联系不紧密,一切都是空谈。”秦尊文说。在他看来,通过打造交通“第五极”,中部六省省会可以更好地融入全国大市场,对接国际大市场,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可以借助交通优势发展枢纽经济,把沿海和国际的产业吸引过来。
中部地区存在多个城市群,如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宋向清提到,交通建设可以打破地域之间的限制,加强城市群之间的联系,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不过,他也提到,中部地区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各省内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由来已久,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仅仅依靠交通建设难以在短期内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即使交通条件改善,产业转移和资源流动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才能对区域协调发展产生显著效果。
他说,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交通、产业、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协同作用。交通建设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不能与其他要素有效协调,如产业政策不配套、人才流动机制不完善等,交通建设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
作者:孙晓波(sunxiaobo365@163.com)
责任编辑:刘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