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国际

“三重困境”难以摆脱,经济压力下,高市早苗淡化日本政府承诺

  “财政健康状况在发达国家中最为严峻”  高市早苗上周表示,她将放弃使用年度基本收支盈余作为日本财政整顿目标的想法,转而支持一个延续数年的新目标。一些市场参与者将此言论视为为增加财政支出铺路。在周一举行的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会议上,高市早苗称,将在明年1月份指示官员考虑引入“多财年”方法来衡量国家财政健康状况。

“三重困境”难以摆脱,经济压力下,高市早苗淡化日本政府承诺路透社称,日本经济对策草案显示政府可能要求央行维持低利率,但日本央行董事会成员认为在近期加息的理由日益充分。图为日本央行总部。(视觉中国)

“财政健康状况在发达国家中最为严峻”

高市早苗上周表示,她将放弃使用年度基本收支盈余作为日本财政整顿目标的想法,转而支持一个延续数年的新目标。一些市场参与者将此言论视为为增加财政支出铺路。在周一举行的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会议上,高市早苗称,将在明年1月份指示官员考虑引入“多财年”方法来衡量国家财政健康状况。

基本收支盈余衡量的是在不依赖债务的情况下政策措施能够获得资金支持的程度。路透社报道称,由于往届政府持续部署大规模支出计划以重振经济并抵御疫情等冲击,日本已多次推迟实现基本预算盈余的时间表。日本共同社10日报道称,日本的财政健康状况在发达国家中最为严峻。政府当前目标是在2027年3月结束的2026财年末实现年度基本财政收支盈余。

高市早苗周一还称,不排除将削减日本消费税作为未来选项,这强化了市场对其政府将优先采取步骤提振经济,而非改善日益恶化的公共财政的预期。

分析认为,这些言论标志着相对于过去政府政策的重大转变:以往政府即使部署大规模支出计划,也坚持年度财政目标并强调维持市场对日本财政信心的必要性。

路透社报道提到,日本背负着相当于其经济规模两倍的公共债务,这在主要经济体中是最严重的。分析人士警告,日本央行的加息计划和减少购买政府债券也将推高其巨额债务的融资成本。

经济刺激计划盯着17个重点产业?

10日,日本政府拟定的经济对策草案曝光。据日本共同社报道,该方案将扩充地方政府可自由支配的“重点支援地方交付金”,同时将为受美国关税影响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周转支持。此举旨在支撑因物价高涨而疲软的个人消费。

报道提到,高市早苗上台初期就提出制定以“应对生活保障与物价上涨”“通过危机管理投资与增长投资实现强劲经济”“强化防卫与外交能力”三个支柱为核心的经济对策。政府计划于11月下旬通过内阁会议决定该经济对策。其规模是否会超过2024年度约13.9万亿日元(约合6417.2亿元人民币)的预算受到多方关注。

草案公布前有报道称,日本的经济刺激计划将包含针对人工智能和半导体等17个重点产业的减税措施以促进投资,但引发了一些质疑。《日本经济新闻》近日刊发社论表示,此次确定的17个领域范围较广,称之为“重点”似乎不够贴切,应进一步明确优先顺序。而且,国家产业政策往往滞后于民间与市场趋势。这17个产业中的许多领域,与中国10年前提出的政策内容高度重叠。政府应该摆脱“跟随式”战略,转向“前瞻性布局”。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周永生10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高市早苗政府提出的大额支出、减税刺激以及聚焦17个重点领域等政策,本质上是“安倍经济学”量化宽松政策的翻版。他表示,安倍时期的经济政策虽曾对日本经济产生一定提振作用,使经济增长率维持在1%—2%区间,但未能从根本上破解困境。

“结构性顽疾”

路透社报道提到,高市早苗是扩大财政支出的支持者。“大规模财政投入或许能见到短期成效,但无法解决日本经济的结构性顽疾”,周永生表示,高市早苗面临着多重棘手的经济难题,其中超老龄化问题堪称最核心的困境。数据显示,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达29%以上,接近全国人口的1/3,这一现状导致消费能力下滑、生产动力不足、市场需求萎靡及创新活力衰减,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物价持续上涨构成第二大困境。周永生表示,物价攀升已使日本城市平民陷入生活窘境,普通民众生活压力增大、对未来预期悲观,这直接影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成为关键的政治考验。高市早苗政府虽已与机构达成食品免税协议,但仍需通过国会立法程序。

企业创新力不足是第三重困境。周永生分析,日本企业在进入21世纪后逐渐丧失技术领先地位,尤其在互联网、人工智能领域落后于中美企业,芯片产业也不及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企业。

点击进入专题:

高市早苗当选日本首相

责任编辑:陈建瑞 SN243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qkbt.cn/38847.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